读后感是读者对书籍中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思考和反思,写好读后感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认知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瑞文巴巴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孔子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孔子读后感篇1
写这篇感受的时候,《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原因是我的心境不稳。想起小学、初中的时候,可以拿一本纸质的好书,逐字阅读。现在呢,一目十行不说,最关键的是读书的时间被繁杂琐事占据。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孔子命运多舛的一生。生于春秋时代末期的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其核心就是“礼”与“仁”。当时很多杰出的人才都是他的学生,如善于雄辩、经商的自贡,以政事见称的冉求,被称为“南方夫子”的子游等等。孔子去世后,经由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汇编形成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也正是他们的传播,孔子的`教育精神和政治理想才得以传承和发扬。
通过阅读,我认为孔子思想中隐约带有轻物质、轻法制、轻平民的倾向。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意是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可见孔子藐视“利”,藐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现在看来对商品经济是相当不利的。在孔子的观念中,认为国家要以礼服人,而不是靠刑法。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大概是如果用刑法管理、控制百姓,他们虽不犯法,但却会失去廉耻之心,只有通过道德感化,百姓才会知廉耻、守规矩。这就有可能导致人治与法治的失衡。孔子同时也提出忠君、愚民的观点,这种思想被后辈发展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制度下,成为了世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成为了少数人维护特权的工具。
这就提醒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务工作者,要以发展辩证的思维来对待,而不是墨守成规、迷信经验。特别是在支部工作中,要大胆创新工作方法,在三个“区分开来”的保护之下,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放手去干的呢?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话鼓励了一代代读书人,沿着前人的足迹,走出自己的道路。我们虽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却可以将其作为努力的方向,激励自己在奋斗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
孔子读后感篇2
成语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如: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又如: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成语尽心竭力:尽:全部用出;竭:用尽。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如:汉·马融《忠经·武备章》:“行此六者,谓之有利,故得师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又如:卿当尽心竭力,务在必退周兵,以擒罪首。——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五回
升华内心——读《孔子传》有感_792字
文/杨云烁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成语融会贯通:融会贯通[róng huì guàn tōng],意指形容将各种相关的知识或事物加以融合、贯穿,进而获得全面通彻的领会。语出宋·朱熹〈答姜叔权书〉其一。[源]宋·朱熹〈答姜叔权书〉其一(据《朱子文集·卷五二》引)如邵子又谓“心者,性之郛郭”,乃为近之,但其语意未免太麤。须知心是身之主宰,而性是心之道理,乃无病耳。所谓“识察此心,乃致知之切近者”,此说是也。然亦须知,所谓“识心”,非徒欲识此之精灵知觉也,乃欲识此心之义理精微耳。欲识其义理之精微,则固当以穷尽天下之理为期,但至於久熟而贯通焉,则不待一一穷之,而天下之理固已无一毫不尽矣。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後能融会贯通,以至於此。今先立定限,以为不必尽穷於事事物物之间,而直欲侥幸於“三反知十”之效,吾恐其莽卤灭裂,而终不能有所发明也。[典故]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後世尊称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学以居敬穷理为主,为集宋代理学大成者。“理”是朱熹学说的核心,在《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中,朱熹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阴阳万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为了穷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过对事物的研究观察,才能获得“理”,读书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当时有人认为朱熹的治学方法太过繁琐,且天地之理何其庞杂,怎麽可能完全穷尽?於是他们认为应该摆脱这些繁琐的知识,将一切的法则与行为视为心性的呈现。朱熹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权书〉一文中说到:认为一个学者必须先有紮实的学术基础後,才能够举出一例就通晓其他各事,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融合、贯穿,最後获得全面的领会。如果没有打好学问的基础,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通常都会流於空想而不切实际。後来原文中的“融会贯通”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将各种知识或事物加以融合、贯穿,进而获得全面通彻的领会。
成语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如: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又如:一想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他也就心平气和了。
孔子读后感篇3
孔子是中国50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着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生活品格的赞颂。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他与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孔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收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14年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孔子曾经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也不会放过一切机会向人请教。我最喜欢第七、八、九篇故事第七篇主要讲公元517年,孔子到了齐国,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有记录的政治活动。第八篇讲了孔子在齐国的政治活动失败了,孔子只看到在齐国很可以做一番事业的一面,但没考虑到另一面,齐国的执政者晏婴在政治主张上恰是和自己敌对。第九篇讲流亡在齐国的鲁昭公在齐国受尽了气,最终在公元前510年死在了国外,这一年孔子42岁了。鲁昭公弟弟被立为鲁君,这就是鲁定公。现在国家繁荣昌盛、万象更新,w孔子的故事》有机会再版了,而斯人已去,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孔子读后感篇4
朱熹说了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就是:上天如果不生出孔子,那么万古就如同漫漫长夜一般暗淡无光。我总觉得这句话太过于夸张了,直至我读到了李长之写的《孔子的故事》。
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夹谷会齐”的故事了。这是的孔子正在鲁国辅佐鲁君,与其一起去夹谷会齐王。在大会上,他当众训斥齐君。事后,齐君生气地对他的臣子说:“孔子使用君子之道辅佐鲁君,而你们却实用夷狄之道辅佐我。”孔子在故事为了坚守周礼而教训齐君的形象给我留下印象非常深刻。
读完此书后,我对于孔子求知的态度非常欣慰。他曾今像年仅七岁的小孩请教,对应了论语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能代说明孔子谦虚求学的态度。虽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天下知名哲学家、教育家,但他还在周游列国之时,不断的求学。
孔子的三千名弟子在跟着他周游列国之时,就仿佛是一座移动的私立学校,他们当中,有一贫如洗的贫民,也有能金盆洗手的富二代,但他都以收一点点的学费为代价把他多年来积累的知识,诗歌,乐曲,还有礼仪毫无保留的传给了他们。
孔子的一生都历经坎坷,他的儒家思想就犹如一把火,用他一生的时光点燃的一把火,一把炼出了华夏文明的一把火。
孔子读后感篇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仁爱、礼仪和君子之道早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文化已深深的溶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但这样一位至圣先师,也是由一个平凡的人逐步成长起来的。
孔子诞生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故去了。后来,他到周去学礼,回来后门下的学生就多了起来。这时的孔子,一心一意想要推行他的仁爱、礼仪,在他三十五岁时,终于升任了大司寇,主管礼仪。齐鲁夹谷会盟时,孔子恰好监理典礼事务,临行前他建议鲁君带左右司马,以备不测。会盟时,齐方表演刀剑乱舞,孔子唯恐其伤及鲁君,立刻挥袖制止。齐方又叫小丑和美女上台表演,他们对鲁君做出了轻漫的举动。孔子见状,怒斥伶人,司法官即将其腰斩。由于孔子胆识过人,义正辞严,令齐景公十分不安。为表歉意,齐国将之前占领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给鲁国。
然而,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又不满鲁定公沉溺酒色,孔子终于去职离乡,开始了漫长而坎坷的周游列国。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寻找与他政见相合的当权者,来传播仁爱和礼仪。他不为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在卫国,他因卫灵公爱慕美色、不理政事而失望离去;在宋国,被想加害于他的司马桓魅赶了出去;甚至在郑国,孔子与其弟子失散。有人对其弟子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额像尧,颈像皋陶,肩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没精打采,像只丧家狗似的。子贡听后非常生气,便将此事禀告孔子,没想到至圣先师孔子欣然笑道:我的长相倒未必真像圣贤一样,但说我为推行仁爱、礼仪的大道,落得无处藏身,像丧家狗似的,这一点倒真的不错,真的不错!只有伟大的人格才能拥有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具有这样荣辱不惊的境界。
经过陈蔡之难后,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而鲁国依旧不用孔子,他也无心出仕,遂开始修《诗》、《书》,定《礼》、《乐》,编《春秋》,又十分喜欢研究《易》。另外,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因材施教,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些人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的中坚力量,并且汇集成了儒家学派。直至今日,还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孔子读后感篇6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这本《孔子的故事》就记录了他的一生。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在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的贵族,如果再往远说,他们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
孔子30岁时他已经有了3000多名学生了,可是,他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如果谁有知识,谁哪里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春秋时期最有学问的学者之一,他的言行举止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故事》讲了一系列关于孔子的事迹,它告诉我们,学习的魅力,带领我们一同感悟圣人传给我们的思想精神。
在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教育中,对于学习的篇章有不少。它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同进也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而这种快乐,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因为它能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反复的学习是为了便于熟练的掌握,不懂就问,可以提高知识水平。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就更应该要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它不仅能够充实自己,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圣人孔子最注重的是“仁、礼”。崇高的道德思想,是从古至今君子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互相关爱、互相包容,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是个美好的乐园。
本书告诉我们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充实。用道德充实自己,用知识填充自己,有抱负、有追求,积极向上,既使早早的就离世了,那么他也就无憾了。
现在,美味可口的家肴,令我们情不自禁;琳琅满目的衣物,更使我们留恋忘返。然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现在,我们更加需要用知识来填满自己,用道德来包裹自己。
孔子读后感篇7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很多言行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单元中我们就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孔子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孔子虽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是不远千里到洛阳拜思想家老子为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就是孔子求学的'原因。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精神都值得我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我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他一有时间还是不断学习,有时候字音读错了,我给他提了个醒,他马上纠正过来,不会因为我是孙子而不予理睬。我想我应该向爷爷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一定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知道了孔子不仅谦虚好学,还尊敬师长,在生活上,我要以孔子的这种精神和品质为榜样,努力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
孔子读后感篇8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主要写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几个月后来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孔子想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无止境!” 这充分说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谦虚,礼貌待人,而且表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值得我们学习。我还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正含义,这将激励我努力学习。
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