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文巴巴网 >作文

受资助学生事迹推荐6篇

事迹材料是培养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教材,有了一份事迹材料能够展示了自身对道德、正义和公平的坚持和追求,瑞文巴巴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受资助学生事迹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受资助学生事迹推荐6篇

受资助学生事迹篇1

蔡乐在管理上有思路,工作上有方法,理论上有探索。他熟政策钻业务,将个人的成长与资助工作的开展紧密结合。起草约20项校内制度,不断健全校内资助工作体系;被选为市属高校第7组组长,积极配合市资助中心进行片区管理。

实施月度项目化管理,提升资助工作管理水平。拓平台展渠道,提升资助工作影响力。蔡乐精心策划、组织近几年暑期家访慰问和政策宣传活动,走进几十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将国家和学院的关爱带到了每一个被访学生家庭。

勤总结多思考,理论研究有成果。近几年,蔡乐在rccse级核心期刊发表资助方面论文四篇、市资助中心论文集发表论文一篇、北京市高职院校德育论坛论文获奖一篇。

受资助学生事迹篇2

20xx年3月,小李顶着巨大的压力将一名因家庭特殊原因连续失学三年的儿童安排在自己的班级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了孩子能尽快的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小李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食堂里,宿舍里,课间休息时,都能看到小李熟悉的身影。她说“孩子的身世已经很不幸了,一定要让孩子在班集体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每天的谈心成了小李的必修课,课间主动的给孩子补习文化课成了家常便饭。为了减轻孩子家庭的经济困难,她多次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流,在落实北京市义务教育“三免两补”资助政策的同时,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孩子减免了伙食费和校服费。

如今,孩子已经来到学校学习生活训练有半年的时间了,从一开始的胆怯不敢说话、不与同学交往,到现在成为了一个身心健康、阳光积极的少年。孩子中断三年的学业也有所进步,孩子的成长变化与小李的默默付出和奉献是分不开的。

受资助学生事迹篇3

2015年9月,新生军训结束后正式上课的第一天下午,她突然接到了学生小玉的电话。电话那头小姑娘泣不成声:她的父亲去世了。小玉来自在四川中部的一个农村,幼时父母离异,母亲带妹妹改嫁后便再无联络;父亲疾病缠身,家境十分困难。

因为地处偏远,回家一趟要火车转汽车,共需3天时间,路费对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亲戚劝她就不要回家了,即使回到家父亲也早已下葬。可小玉就只有父亲这一个亲人,她想陪父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不想留有遗憾。

接到电话后,徐老师第一时间赶到小玉身边进行安抚,并为其垫付了往返的机票和火车票,还留给她一些现金,以备她路上用。因为小玉是第一次坐飞机,徐老师还特意对旅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再三叮嘱。

小玉刚进大学的时候,第一学年的学费虽然已经交清,但因为父亲当时已没有劳动能力,费用都是家里亲戚东拼西凑而来,入学时仅带了少量的生活费。在徐老师的帮助下,小玉处理完家里的`事情返校后,凭借家乡民政部门开的特困证明,顺利申请到了学费和住宿费的全免名额。

徐老师又找到小玉所在的宿舍管理站,跟站长阿姨介绍了她的实际困难,请站长给她安排宿舍查房的勤工助学岗位。徐老师还向学院领导反映了小玉的情况,给她在学院安排了助理岗位,帮助老师们做一些事情。

就这样,通过这些工作,小玉再也不用为每个月的生活费问题而发愁,综合能力又得到了锻炼,能够大大方方地与人交往,不再胆怯。

除了解决小玉经济上的困难,徐老师还坚持每周找小玉谈心,关心她的学习生活,替她剖析大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鼓励她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完备自己。

小玉是个要求上进的姑娘,虽然基础较为薄弱,但她愿意比其他同学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努力学习。经过努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她的专业成绩排名第三,顺利拿到了二等奖学金。

在社团活动方面,小玉积极抓住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发掘自己的潜能。大一下学期在班委竞选时,她成功当上班级团支部书记,之后用心为班级同学服务,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和比赛。现在的小玉,已经成长为一名阳光向上的优秀学子。

受资助学生事迹篇4

小钧同志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育专业,2010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汉源县第三中学学生资助办公室主任。担任学校资助办公室主任以来,小钧同志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面对资助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被雅安市教育局评为雅安市资助工作先进个人。

一、做好资助政策宣传,确保政策深入人心

汉源三中地处我县偏远山区,是一个农村单设初中,全校共有学生668名,其中寄宿生635名,由于生源地地处偏远山区,贫困面大,交通通信不发达,学生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低,对党和政府的学生资助政策知晓度不高。为提高师生和家长对学生资助政策的知晓度,小钧同志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一是每一学期都会根据国家政策制作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展板在校内显著并在校园内张贴展板;二是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再次进行宣传,并在宣传前制定方案,收集班主任班会材料进行审核修改,宣传中深入班级指导,宣传后深入学生了解知晓度,确保宣传效果;三是利用家长会亲自对家长进行资助政策宣讲;四是亲自起草、印制并向学生及家长发放政策宣传资料,通过一系列形式广泛、多种多样的宣传,切实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知晓资助政策。

二、做实学生困难认定,切实做好国家资助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切实做好国家资助工作,让国家资助最大限度充分发挥作用。小钧老师根据上级文件制定了《汉源县第三中学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方案》征求意见稿,在校内征求师生的。意见,召开家长会征求家长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定稿,并以此为据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认定,在认定过程中,小钧经常带领老师到贫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掌握学生家庭贫困程度的第一手资料,为实施国家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好资助制度建设,确保资助工作规范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资助助政策,确保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小钧老师在具体做资助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汉源县第三中学资助管理制度,使汉源县第三中学各项资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了各项资助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在此基础上,他亲自设计、组织实施了学校学生资助办公室标准化建设,并于2018秋季学期完成了汉源县第三中学资助办公室标准化建设,让学校学生资助有了固定的办公室及其相关办公设备,确保资助工作从硬件到软件都得到保证。

四、拓宽资助帮助渠道,真正帮助困难家庭

在完整执行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小钧同志一是牵头推出了汉源县第三中学校内资助,利用每一年的扶贫日活动,发动全校师生捐款,所筹集到的资金都用于资助特别贫困学生,二是亲自出马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资助学,让社会资金参与到学校学生资助中,真正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落到了实处。在他担任学校学生资助办公室主任期间,共募集资金35634元,受助学生94名,同时,学校利用自有资金向特别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生活费,为他们购买学生险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

五、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为了让获得资助的学生在获得资助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感恩氛围,小钧老师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很多感恩资助的活动。如感恩资助主题班会,感恩教育黑板报,感恩资助国旗下的演讲,资助育人征文活动,资助育人感恩调查表,同时,每学期举办一次感恩励志成才的评选活动;每学期对获得资助的同学进行一次感恩资助调查活动,切实让学生感受国家和学校的关心和关爱,通过一系列的感恩资助活动,使育人内容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资助的育人功能。

六、认真学习档案知识,扎实做好资助档案

小钧同志自从从事资助工作以来,非常重视学生资助档案建设,并认真学习相关档案建设知识,从2014年起就摸索资助档案标准化建设,比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学生资助档案标准化建设整整提前了三年,使得汉源县第三中学的学生资助档案一直走在了全县资助档案整理的前列,多次得到县资助中心领导的表扬。

因小钧同志的辛勤工作,汉源三中在2019和2020年连续两年代表汉源县接受市级资助工作交叉检查均获得满分,并获得了资助创新加分。他本人也被评为雅安市2019年度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面对所取得的成绩,他没有停下脚步,仍然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为汉源县第三中学的学生资助继续努力工作。

受资助学生事迹篇5

从事学生资助工作10年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家资助政策,曹玖芳利用学校宣传栏、国旗下讲话等途径,把资助政策文件及时告知师生及家长;同时利用桃花大舞台、招生宣传等活动向社会发放资助材料,让百姓了解职业教育享受的好政策。她还积极配合各处室开展“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实践能力,体验奉献的快乐。

2017年,她指导李沂博、王鑫伟两位学生参加巿级“学生资助在我身边”微故事征文活动,获得了二等奖。这十年,她为2600多名学生申请到了助学金,2200多名学生免交学费,160多名学生获得北京巿政府奖学金。每当学生向她表示感谢时,她都说自己“像收获满满蜂蜜的小蜜蜂一样充满快乐”。

她以热心的宣传、细心的审核和真心的教育,践行着资助育人工作,让国家资助这项“阳光工程”充满阳光!

受资助学生事迹篇6

李xx,男,汉族,1929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乡太塘村村民。

他扎根山区学校,奉献乡村教育30余载;他不计回报,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资助贫寒学子成就人生;他退而不休,创办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奖学奖教助学,让省级贫困乡连续20多年无一人因贫辍学。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心系教育、情系孩子、热心公益。他就是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创始人、终身名誉理事长李xx。

对自己“抠门”,助学却“一掷千金”

1929年,李xx出生在上栗县长平乡太塘村一个贫困家庭。20岁时,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4年后,他复员回到萍乡,在张家坊乡、麻山乡等中小学校任教;1962年起任长平乡中心小学校长、长平中学副校长、长平乡教育组组长。

自身的成长经历,让李xx深知教育是山区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每每看到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时,李xx十分痛心惋惜。

参加工作后,李xx把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作为“良心事业”。面对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的孩子,李xx自己掏钱给学生代交学费;见到有些孩子冬天赤脚上学,李xx拿钱为学生买鞋子防寒;得知有孩子吃不上午饭,李xx就买饭菜票送到学生手中。李xx对贫困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竭尽全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让长平乡这个省级贫困乡实现“孩子上学一个都不能少”。

从教30余年,李xx的心始终放在学生身上,生活中对自己“抠门至极”的他,对助学却“一掷千金”。在儿子李明利的记忆中,父亲在家里就是“甩手掌柜”,工资都是父亲自己支配,全家就靠着母亲的工资生活,小时候家里经常四个人吃一份菜。家里人知道父亲的钱是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也都支持他。

通过读书走出山村的瞿刚,一直把李xx视为自己的恩人。5岁失去双亲的瞿刚,寄居姑父家。生活上虽有着落,但姑父家经济并不宽裕,上学读书成为瞿刚渴望而不可求的事。了解情况后,李xx找到瞿刚的姑父,允诺资助瞿刚小学到高中的学费。当瞿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正为学费发愁时,李xx又四处奔波,帮助筹集了1.4万元学杂费。瞿刚参加工作,就从第一个月工资中拿出500元钱,托姑父给基金会捐款,成为爱心助学的“接力者”。

瞿刚仅仅是李xx资助的贫困学生之一。长平乡太塘村曾思瑶和曾金禄的父亲在意外事故中死亡,母亲重伤生活不能自理,姐弟俩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过日子,生活极为艰辛。为让姐弟俩能读好书、改变命运,当时已经资助了5个孩子的李xx,还是找到姐弟俩的爷爷,送去800元钱助学金,并连续8年每年都给姐弟俩送去400至800元钱,直到姐弟俩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

除自己资助贫困学子外,李xx还影响带动爱人、儿女参与其中。2011年,读高三的彭华奇,因为家庭困难,打算辍学外出务工,减轻家里负担。彭华奇的父亲在赶集时碰到李xx夫妇,诉说家里的困难。李xx了解情况后对老彭说:“读书能改变人生,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读好书。”并当场与老伴商量,每年拿1000元支持彭华奇读书。一周以后,李xx和老伴就给老彭送去1000元助学金。

一个个生动的助学实例,不胜枚举。30多年来,李xx用微薄的工资,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寒门学子。对于自己资助了多少学生,李xx把它当成隐私,从不外露。每当有人问起时,李xx总是很谦虚地说:“资助别人,帮助别人,我不会去惦记,没有必要记有多少人,更不图回报,只希望他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

只讲奉献、不讲俸禄,唯有付出、不求回报

一个人帮扶,能力有限;众人出力,才能让更多贫困学子改变人生。李xx萌发了成立一个社会慈善组织募集资金助学的想法。

1985年,李xx光荣退休。在教育战线忙碌30多年的他,本可在家安享晚年。但为了帮助家乡孩子读好书,1991年3月,李xx与几位退休教师牵头创立了长平教育奖励促进会(后更名为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李xx被选举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从此,他与老同事走上一条只讲奉献、不讲俸禄,唯有付出、不求回报的爱心奉献之路。

基金会创办之初,没有工作人员,李xx就一个一个地邀约;没有办公地点,他就借来一张办公桌开始办公;没有资金,李xx和几位牵头创办人,带头捐款筹集第一笔基金,并提出“三不”原则,即: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报一分钱餐饮发票,不图任何回报。

为争取更多爱心人士的支持,李xx白天徒步走村串户募集捐款,晚上起草章程、传书海内外,至今基金会的档案中还保存着100余封李xx写给海内外爱心人士信件的底稿。

“父亲退休后也不着家,每天很早出门募集爱心捐款,晚上披星戴月回家。”李明利说,“很多时候还被村民误会为骗钱的‘骗子’。”

多少个冬日,凛冽寒风挡不住李xx募集捐款的脚步;多少个夏日,烈日炎炎映照着李xx忙碌奔波的身影。李xx的爱心善举,得到了长平乡干部群众及长平籍乡贤的积极响应,1元、5元、10元……基金会成立第一年就募集到捐款5万元,为44名优秀学生教师发放奖助金。

1991年至1998年,李xx先后担任筹备组组长、筹委会主任、理事长。在这期间,他没有报销过任何费用、未领取分文报酬。1998年下半年,因身体、年龄等原因,李xx辞去了理事长职务,但他仍四处奔走募集捐款。2008年10月,基金会召开理事会,李xx自告奋勇,负责联系住在萍乡城区的理事。由于年近80岁,劳累过度,李xx晕倒在萍乡市区街上,被人送进医院救治。2015年,基金会举办首个爱心助学捐款周活动,李xx捐款5000元,个人累计为基金会捐款2.5万余元。同时,他的爱人、儿女都为基金会捐款,全家累计捐款3万余元。

仅靠爱心捐款资助,长平教育奖励促进会将难以维系。李xx与几位创办人商议,以爱心捐款作为基金,用基金利息和衍生收入助学奖教奖学,并争取到长平乡政府的支持,用基金在临街置地,建起了一栋6层共2000多平方米、集商住和办公为一体的基金会大楼,还购置了3个临街店铺。历经30年的发展,基金会拥有会员4200余人,从起初不到3万元的总资产,发展到现在资产总值400余万元,年固定收入达50万元。30年来,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通过举办29场奖励资助大会,资助、奖励贫困学生、优秀教师、贫困教师5791人次。

如今,虽然已是92岁高龄,但李xx仍十分关心基金会发展,时常打电话到基金会了解情况,提出建议。“我现在走不动了,不能为基金会做什么事,希望基金会越办越好,帮助更多学子读好书。”李xx说。

“节俭自己,帮助贫困学子成就人生

走进李xx家里,餐桌是祖辈留下的`老式方桌,卧室里是上世纪50年代的花板床,最时髦的物件是上世纪70年代儿子结婚时留下来的一张高低床,最值钱的电器是一台儿子留下的21寸彩电和1台空调。这台空调是李xx80岁大寿时,部分学生趁他不在家,“撬门而入”安装的。不了解情况的人,都以为李xx是“低保户”。

日常生活中,李xx一直保持布衣旧衫常相伴、一天两餐粗茶淡饭的俭朴作风。一次生病住在儿子家里时,李xx的儿子看到父亲内衣破旧不堪,心疼地说:“你们对自己太寒酸,老人内衣要好,贴身才保暖,你却破衣贴身;老人要少吃多餐,你却只吃两餐。”

2007年,村里修路资金有缺口,李xx四处奔波筹得5万余元。而他的牙齿脱落多年,乡里领导建议他去配套假牙,可李xx咨询几家牙科医院,听说要花七八千元,李xx直接拒绝了。他说:“我已经这个岁数了,就是可以报销,也没有必要浪费这些钱。”

随着年龄增大,病情复发,需要住院治疗,可李xx从来都不住大医院,他总是说:“住县医院花钱少,能为国家节约一分钱也是好的。”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自己生活这样节俭、帮助他人却那么舍得时,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节俭自己,帮助贫困学生渡过难关,看到他们不再因贫困上不了学,看到他们成就事业、改变人生,值得。”

爱心接力、薪火相传。在李xx及基金会一批爱心人士的影响带动下,曾经受到资助的贫困学子加入到基金会爱心助学队伍中,由曾经的受助者变为如今的资助人。长平乡石溪学校老师钟检,就读初三以及师范学校时期,一直得到基金会的资助。回乡任教后,她对学校的留守儿童格外关心,定期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开展“一对一”学习辅导,给孩子们购买学习资料和课外书。“基金会帮助我完成了学业,我要向李xx爷爷学习,把对基金会的感恩转化为对孩子们的关爱,用爱心和行动传承这份精神。”钟检说。任职电信公司部门经理的朱顺开曾两次得到基金会的奖励,回乡探亲时,他携妻带子专程到基金会捐款5000元。

李xx大爱无疆的事迹在长平乡父老乡亲中广为传颂。在他80岁过生日时,长平中心小学赠送牌匾赞扬他“为人师表、仁爱永恒”;90岁生日时,基金会赠匾“厚爱寿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关于受教育的演讲稿6篇

幼儿园幼儿资助工作计划6篇

优秀学生典型事迹材料5篇

优秀学生干部事迹材料7篇

学生好人榜事迹材料5篇

市优秀学生事迹模板8篇

市优秀学生事迹5篇

市优秀学生事迹最新8篇

优秀学生干部事迹材料优秀7篇

关于受教育的演讲稿优秀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120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