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写详细的教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质量的教案是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 ,瑞文巴巴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爬长城教案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爬长城教案篇1
教材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
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
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
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形态 像条长龙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
爬长城教案篇2
我们本单元的主题是“世界文化遗产”,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站,宇航员登上月球后,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大家跟我齐读课题17.长城。让我们一起来爬——长城,一起来赏——长城,一起来赞——长城。
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找出每个段落中能概括主要内容的关键词来)
请一位小老师给大家带领大家读读下面的词语。
崇山峻岭 瞭望口 垛子 屯兵
蜿蜒盘旋 城砖 相隔 凝结
堡垒 智慧 气魄雄伟
看老师标红的生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隔”字里面的竖不出头,“凝”的偏旁是两点水。
给大家一组字来区分“魂、瑰、愧”
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找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词。(概括段落内容)
孩子们能够概括出“长、高大坚固、血汗和智慧、奇迹”,并请孩子用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长城因其长、高大坚固等特点闻名于世,它的设计体现了劳动人们的血汗和智慧,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第二步: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长城的`“长”?并结合关键词进行分析。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远看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盘旋。
两个句子进行比较,体会比喻句以及“蜿蜒”的作用。(配合图片)
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长城的长,先同桌之间读,再在班级展示。
长城除了长,还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认真读第二段,按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找找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长城的高大坚固?
1指指“垛子、瞭望口、射口”的位置,并说说这样的设计你感受到了什么?
孩子们能说出来,长城设计巧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同学们您能看出来一二自然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吗?由近及远。
真棒,第一自然写了远看长城很“长”,第二自然段写了近看长城,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使文章更加清晰了,大家在写景物的文章中可以用到。
下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2,从那些地方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我知道咱们班有很多同学都爬过长城,想一想为什么会很自然地想起?
这是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想一想:
1.修筑长城的劳动人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2.你想对劳动人们说什么?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请你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再来朗读这句话话。
是呀,伟大的长城啊,你的蜿蜒盘旋,你的高大坚固,你的巧妙设计,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奉献,下面请大家捧书端坐,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气魄雄伟:气势雄壮而伟大。
1.奇迹是什么意思?
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
2.思考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结合板书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因为长城因其长、高大坚固闻名于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因此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第三步:当堂检测
长城是我们的骄傲与自豪,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如果你来当小导游,你将怎样来介绍长城?
爬长城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点:
我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学习难点:
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看?
3.在作者的眼中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5.文中运用了什么问句形式和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速读,了解课文,圈点疑难。(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2.细读,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读通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分析理解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升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朗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一句话,为什么喜欢?
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说一段话
3.组之间赛读:声音、动作、表情、各组学生的注意力。
4.比赛背课文
(五)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那些人间奇迹?(布达拉宫、故宫、苏州园林、兵马俑)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点明中心主旨)
(六)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成快乐导航剩余部分,组长批改,及时矫正。
爬长城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爬长城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文内容。
3、收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有关资料,了解它们的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
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
(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句,结合上下文或理解其意思。
(3)思考: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看?
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3)结合自己的读书理解说说作者的观察点及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
是什么样的?
三、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部分内容。
2、比较句子: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3、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看插图或动画体会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1、指名读, 生评议。
12、齐读。
四、布置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
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
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4、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5、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6、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
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
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
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 长城 和 运河
6700千米 1747千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爬长城教案篇6
第十一课《长城》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 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 打出字幕: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 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出示板书: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
由整体到部分
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爬长城教案篇7
观察对象:
皓皓、渊渊、玥玥、小付等
年龄段/班:
大班
观察背景:
幼儿已有一定的搭建经验,在晨间户外大循坏主题活动时幼儿进行搭建游戏
观察目标:
1、能否按照计划进行搭建,分工合作完成目标。
2、在搭建计划中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观察过程:
户外大循坏主题活动开始了,皓皓、渊渊、玥玥、小付他们四个最先来到碳化木区,这次碳化木区刚换新主题:“万里长城”。听完游戏规则之后,这四个小朋友马上行动,推起小推车就开始搬运材料。皓皓最先取出木砖块找了一个中间位置开始平行联接起来,紧接着其他几个小朋友推着小车运出各种圆柱、长木板、正方体材料出来,皓皓看见之后赶紧朝后面喊:“不是这些,是像我这样的砖块,你们要先拿这种过来搭建长城。”一边喊还一边拿自己的砖块向同伴们展示。其他小朋友也非常配合,赶紧推回去全部换成木砖块。“我来帮你!”渊渊说,皓皓对渊渊说:“你去修旁边,等一下我们连起来。”同时玥玥小朋友似乎领会到皓皓的想法,推着材料就开始修后面一层城墙。而小付手里推着小推车说:“我帮你们运木块。”
皓皓和渊渊的城墙联接好了以后,对着墙上的实物照片说:“你们看,现在就差这两边的烽火台啦,我和渊渊修这边的,你们等一下就去修那边。我们修好了再来帮你们。”
玥玥这时刚好腾出手来,因为又加入了几个大班和中小班的小朋友在模仿着她刚才的样子继续修建城墙的另一边。玥玥问:“还是用小方块搭建烽火台吗?”皓皓说:“对呀,我们用方块可以重高一点,然后围起来就是烽火台了。”玥玥说:“那好吧!”大家开始行动起来。不一会儿,小付推着小推车很着急的喊:“皓皓,遭啦,里面没有方块了。”其他几个小朋友听了都惊呼:“啊!没有了啊,都还没修好呢!”皓皓听了挠挠头,似乎正在想办法。渊渊赶紧指着墙角的立方体大砖块说:“不行的话,我们用那种大砖块吧!”
我看了看手表,时间已经不多了,很想上前去提醒他们,但看他们都在思考讨论,还是决定做一个旁观者。提醒他们说:“孩子们,还有十分钟大循环就要结束了,你们要加快速度了。”
这时候,他们有点慌了,突然皓皓说:“我们用大圆柱,然后上面盖长木板,就像之前刘老师和我们搭建的天坛(如下图)那种。”“好!”他们异口同声的说道。所有人好像又有了方向,赶紧去拿材料搭建。
最后终于搭建完成,还有一两分钟的.时候他们还在长城上面进行了武器和路灯装饰,连地面都铺上了木板。
观察分析与反思
观察分析:
1、整个过程孩子们的行为都是紧紧围绕着活动主题展开的,游戏中孩子们相互配合与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仅体验到了完成挑战后的满足感,还潜移默化的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面对问题时一起协商、交流,也使每个人都获得很强的参与感。
2、游戏中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动作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发展。
3、在游戏活动中,皓皓在这次活动中起核心作用,一直担任领导者的角色,为团队出谋划策的同时也指挥全程的工作,且能够利用已有的游戏经验和认识经验迁移到现有的活动中,带领着大家一起完成搭建目标。
4、玥玥和渊渊他们两个具有很清晰的思维很有主见的孩子,一直在积极的配合这个团队,服从皓皓的指挥。正是因为他们清晰明辨的思维,且在关键时刻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所以建构目标才能够很快完成。
5、小付很专注同时团队感也很强,他的兴趣点在小推车身上,但他能够想到用小推车帮助这个团队运输材料,从始至终也是很难得。而且过程中一切都是按照小朋友们的要求帮助大家用小推车运送材料。没有怨言也没有半途而废。
6、不难看出,孩子们玩的非常开心,也非常投入。从一开始,孩子们就已经融入这个建构团队啦。建构游戏一直都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个区域,因为它多变灵活,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搭建各种各样的东西。难的是能够像这样把他们拧成一股绳完成同一个目标。
反思策略:
1、今后在碳化木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孩子们感兴趣的主题,让孩子们有兴趣积极参与保持。而且每一个主题能够尽可能地多维持几次,熟悉之后才有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创新。
2、延长孩子们的满足感,很多孩子们可能搭建完了当时满足感很强,之后也就没有太多的感觉了,把每一次搭建成功之后小朋友与作品的合影打印出来,贴在背景墙上,或者投放在旁边的led屏上。对孩子们也是一种持续鼓励和满足延长。
爬长城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看这是什么?万里长城。之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能来说说关于长城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和长城有关的知识,可以是传奇故事等)
师深情总结:(见教案后)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壮丽的奇观。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1、生读后交流,师补充对联知识。(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七、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平落即可。)
2、指读。
四、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1、交流研讨:上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板书。
3、感情朗读。
引:上联从时间角度入手,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成的,盛赞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4、重点品读丰碑
指导学生说出丰碑的含义,由“丰碑”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5、带着感情,想象着画面读。
6、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7、默读下联,你感受到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特别注意动词)
8、重点品读“奇观”,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9、品读,全班交流。师引领学生领会每句话的内涵,适时板书。
10、感情朗读。
五、升华感情
1、放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鼓励学生充分自读,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
3、补充长城被破坏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六、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来赞美长城,你知道有哪些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七、作业。
1、搜集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2、读课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明长城演讲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