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文巴巴网 >工作策划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5篇

一份体现评价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一份充实的教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瑞文巴巴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5篇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2、学生看课题质疑。

(二)推进新课

1、初读课文,感受名画。

(1)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概括课文大意,完成练习:——的蒙娜丽莎

2、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随机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①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出示: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③引入资料: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来介绍这幅画呢?请你准备一下,等会儿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做讲解员介绍)

(三)课堂小结

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诠释是不确定的,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去看蒙娜丽莎的微笑,真正感受达芬奇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四)布置作业

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蒙娜丽莎之约

永不磨灭心灵之约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自主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能正确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数位,能正确的进行笔算。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运用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下列各题。

6、4×()=641、25×4=()1、6×5=()

2、列竖式计算

4、65×24=6、25×35=

3、出示例题。

(1)同学们,最近我们要给学校宣传栏刷油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

(2)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3)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2、4×0、8=......

(二)探究新知

1、尝试计算。

(1)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2)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

(3)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

(4)指名学生口答,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讨论结果。

2、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3、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1、92×0、9=......

(3)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4、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总结: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

3、7×4、6=4、87×6、43=5、4×1、07=

(四)小结作业

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0、85×0、08=

四、板书设计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感知春天的自然特征和美丽景色,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轻轻细细、飘飘洒洒、暖、、探出头”等词语。

3.能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描写春天气候特征的词句。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描写春天气候特征的词句,学会其中生字。

教学难点:能读懂课文各小节句子的.意思。利用课文提供的叙述方式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课题渗透:教育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歌曲磁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刚才同学们唱的这首歌叫什么?指名答

2、出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问:课文中的春天在哪里呢?边听边想—自由答

2、出示:枝头、草地、竹林、田野,谁能把它连起来说一说?春天在枝头上、草地上、竹林里、田野里。指a类生说 b.c类生仿说 齐读

三、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1、课文有几小节呢?标上小节号。轻声读课文 同桌检查

2、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儿化音。指名分节读—评议

3、课文中一共有多少生字?小组自学

4、检查自学情况。各小组推荐小老师

5、巩固抽读生字。书空 开火车读—齐读

四、学习第一小节。

1、读一读,引导质疑:有不懂的地方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自由轻读

2、指导理解句子意思。微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春天在枝头上?为什么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3、指导朗读:第一小节用优美的句子告诉了我们春天到了,柳条儿好像在跳舞,桃花好象脸红了,它们在春风吹拂下的动人姿态和美丽的色彩,表达了作者爱春天的感情。你们喜欢吗?把这种语气念出来。 指名读—小组赛读-齐读

4、刚才我们读懂了第一节,谁能为大家背诵这节课文?指名背—同桌互背——小组背——齐背

五、学习课文第2~4节。

1、回顾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读读课文,看看图片,欣赏词句,感情朗读。2、照样子,自学第2~4节。组长带领学习

3、检查自学情况,指导理解句子。

1)理解“草儿醒过来,换上了新衣”的意思。

2)理解“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竹笋从地地下探出头来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评议

3)“探”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指名答

4、有感情朗读2~4小节课文。

六、总结课文,扩展练习。

1、谁能为大家背诵课文?小组比赛——齐背

2、结合课后练习,学做小诗人。说说春天还在哪里?那里的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1)出示图片和文字。春天在哪里?

指名分句回答——齐读

2)你还能说说其他的吗?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评议奖励

板书设计:

柳条儿(跳舞)

枝头——风

桃花儿(脸红)

草地——雾——小草

1、春天在哪里

竹林——雨——竹笋

麦苗

田野——太阳 菜花

蚕豆花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法学法

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描红

4、临帖(在练习本上写)

5、展示评价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导入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

3、莫高窟为什么被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莫高窟》。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一)、品味“彩塑”

1、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2自然段,感受彩塑的惟妙惟肖。

2、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菩萨、天王、力士、卧佛)

(1)菩萨的神态是怎样的?(指名读。评价,相机指导美读。师引读)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2)为了突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谁来读课文中卧佛的描写?(评价,指导朗读。)

3、莫高窟只有这几尊彩塑吗?指名说。

4、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如果你就是游客,站在这些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你们觉得在人们仅仅是称赞这些彩塑吗?(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5、感受着我们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坐的每个人都会升腾出自豪感,让我们带着感情读读这一段话。配乐朗读第2自然段。

(二)、回味“壁画”

过渡: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1、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呢?请大家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板书:壁画)

2、交流、指导朗读。

(1)同学们,敦煌的壁画记录了一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如果把这些壁画连起来办一个1米宽的画展,这个画展就有60多里那么长。面积之大,实属罕见。你能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读出来吗?请你读。

同学们,看到这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你想到了什么?请你读。

同学们,看着这么精美的壁画,你感受到了什么?大家一起意味深长地读。

(2)丰富多彩的壁画内容中飞天是最有引人注目的,你了解飞天吗?让我们一起去瞧瞧这神奇瑰丽的飞天吧。

欣赏完了飞天壁画,你觉得这些飞天怎么样?

让我们走进文字再次领略他的风采。出示描写飞天的文字,引导学生朗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篇5

基本要求:

(1)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惊弓之鸟”的意义。

(3)给学生布置作业

【教案设计】

一、课题:《惊弓之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更赢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难点:理解更嬴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四、教学过程

(一)猜成语导入

导入语: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一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学们,你能猜出这是说的哪个成语吗?(出示成语释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顺通生字词。

2、初步感知文章大意: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深入赏析

1、检查提问:那是一只怎样的鸟?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自由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

(4)朗读指导: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8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a”,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2、更赢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投影仪出示:想想更赢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4、为什么一起打猎的其他人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小结作业

“惊弓之鸟”可以比喻怎样的人?想一想身边或书里读过的故事中,有没有类似“惊弓之鸟”的人。明天上课需要大家说说你的见闻和感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五上教案优质5篇

小学数学教案说课及反思5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优秀5篇

语文小学教案7篇

英语小学教案6篇

幼儿教师教案8篇

小学跳绳教案7篇

语文小学教案优质8篇

小学劳动班会教案8篇

英语小学教案推荐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253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