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内心对书籍理解的形式化呈现,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下面是瑞文巴巴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莫言小说蛙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篇1
莫言,被人认识是因为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被人熟知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
读莫言的《红高梁家族》,若没有电影的引导,似乎常常会出现错觉了,奶奶爷爷和“我”生活的时候在不时的交错,形象也时常交差,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不时的穿越,真的佩服《红高梁》电影的演员及所有的参与者,他们真的用心读懂了莫言的文章,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否则无论如何也无法展现那时那景。
以前的时候,翻过莫言的作品几次,常常束之高搁,一个原因是欣赏不了,他“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他的天马行空的叙述让我一时驾驭不了;再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语言的粗犷吧,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脸红的语言,是因为自己的拘谨还是什么的,现在再一次打开他的作品,再品来,真的是让人学到了很多。《酒国》中的丁钩儿的经历、余一尺的不同,那个酒国市酿造学院的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的几篇文章,和莫言的书信来往,那似乎是生活中的也好像是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那个肉孩和红烧婴儿,那个神童和那个有鳞的小妖精,那个一尺英豪和小侏儒余一尺,那些形象似乎是生活中的,也好像是虚构的,不能不让人感受到很多,感受到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在其中也时时地透露着有些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能不令人深思。那其中的《采燕》让我真正的了解了那些称得上海市山珍的珍品的缘由,我们只看到了商店里卖的燕窝很贵,却不知道燕窝的区别与它的真实来缘,而采燕中的岳母的叔用生命采集的最珍品的燕窝,却是时时用命换来的,那个燕窝上还留着脑浆,在写叔为了采集那个难得的燕窝让身体可怕地拉长,变得好像一条蛇,在艰难中奋争中身体又拉长了些,燕为了自己的窝与偷袭的人的无情抗争,面叔只能任由成群的汗珠从他头上滴下来,紧咬双唇尝到自己血的滋味,一个能从十几米的高处飘然落地而不损伤自己身体的叔叔却为了这个燕窝从悬崖坠落,在燕窝上留下自己的脑浆。看到这些,我们怎还忍心吃那些需要很多的生命为代价的东西呢?可有些人却是在吃着,一直奉为美味的吃着。记得曾有人说过吃熊掌,将熊掌割下来用石灰埋到土里褪倒熊毛,再花上个24小时煮它才能品到它,还有人参的珍品,人参是否真的就如电视中演的一样,经过几年就会变成人参娃娃呢?那我们还吃人参干吗?吃人参是不是也如《酒国》中描写的“红烧婴儿”一样呢?
真的应将束之高阁的莫言作品拿下来,用心地读一读,看一看,也能泰然地面对那些令人感到脸红的语言,况且有些事儿为什么我们要脸红,而应脸红的是那些真的该感到脸红的人。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篇2
有人说,莫言是在北海呆了四个月后,亲身体验了养殖珍珠的过程,亲眼见到了泣血的红树林,才写出了这篇不伦不类的《红树林》。
有人说,小说取名于红树林,是因为林岚和马叔的父辈是在海边的红树林与日寇展开殊死抗争的。但我觉得,小说的名改为“泣珍珠”更为贴切,因为文中的三代人,都与珍珠有着不解之缘。
第一代:男主人公马叔的父亲马刚,因拳打秦书记被下放到红树林烈士陵园后,与被贬回家乡劳动改造的水产学院熊仁教授,以及与陈珍珠的祖父陈大官,共同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珍珠养殖场。
第二代:女主人公林岚,爱珠如命,与珍珠结下了不解之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生是珍珠故乡人;她的化妆品,是珍珠护肤霜;她的生日礼物,是珍珠项链、珍珠虎和珍珠衫;她的催眠剂,是口含珍珠安然入睡;她的两年知青生活,是在红树林珍珠场;她的一次受贿,是用一百元“买”来用999颗樱桃大小的珍珠串成的珠巾。
她的一次贪欲,是昧掉了小海几乎用生命换来的那颗鸽子蛋大的黑珍珠;她的一大政绩,是首届珍珠节;她的一次情欲,又是在口含了安书记送的那颗粉红珍珠后激发的,而一切悲剧的开始,都在她的身体变成粉红色之后;她和马叔分手的一半原因,也是她和曲圆圆在台风袭击时为抢救珠场的母贝而被巨浪卷走时,马叔因为下意识舍弃了曲圆圆而救起了她,而不得不娶了曲圆圆腿有残疾的姐姐;就连她最后的自杀,也是吞食了半升的珍珠。
第三代:陈珍珠,这个名字中带有珍珠的女孩儿,本身就是一颗璀璨的珍珠。她的曾祖父,是中国发明珍珠人工养殖的第一人;她的家,在红树林珍珠场旁;她和恋人大同、弟弟小海,以养殖珍珠为生;她在大虎开办的珍珠公司工作;她的美丽,恰似那颗鸽子蛋大的黑珍珠;她成为首届珍珠节的形象大使——珍珠小姐,她高达十米的画像在珍珠广场,以她为原型的珠娘雕像在紧张的塑造;她的美丽,让大虎为之动容,也引来了之后的事端;她为了偿债冒死采珠差点儿葬身鱼腹;她被玷污后,又是去万奶奶那里寻求了珍珠仙子的解脱。
林岚与陈珍珠,都有着与珍珠类似的命运。当珠贝被沙子或其他异物侵入身体,它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死去,要么活着,活着就要分泌珍珠质,包裹起异物,形成了珍珠。正如莫言所言,珍珠是月光的魂魄,是凝固了的月光。珠贝痛苦的自救过程就是孕育珍珠的过程,世界上多少美好的事物,都是痛苦的结晶。
林岚,那个年少时所有男生的女神,将一切美好的词语赋予她都不为过,但这样一个洁白无瑕的身子,以及洁白无瑕的心灵,后来却被命运捉弄。她被秦书记玷污,之后她选择的是美好人性的丧失,选择的是直上青云的快感。林岚人性的变异,实在不是社会动荡、变革的结果,实在是自身人性弱点的必然。
如果,她能够不离开马叔;如果,她能够坚持不嫁给秦小强;如果,她能够在秦书记第一次得逞后离开那个家。那么,之后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她适应了虚荣、虚伪的生活,她享受着地位、权力带给她的荣耀。再后来,她主动选择欲望的发泄,实在是因为其他已带不给她新的刺激。
陈珍珠,一个美丽的渔家女,超凡脱俗,又不能免俗。她数次的内心挣扎,可以看出她的懦弱与抗争。她不听大同的劝告,招工来到大虎的珍珠公司;她坚持自己的良心,但却慢慢地适应了大虎对他的奉承;她面对大虎的酒后求欢,把持住自己,离开了公司;她为了补偿,嫁给了大同;她认清了大同处女情节的灵魂暴露,又回到了大虎的公司;她气愤于大虎的追问,一怒之下说已经与大同睡了,引来的大虎的愤恨,以及后来的玷污;她受辱后认清了大虎的爱财本性,百般求死不能,后来得到万奶奶的开导
她为偿债进城当三陪小姐,初次坐台便遇到动手动脚的客人,而奋身跳楼;她为伤害林岚的大同求情,找到大虎欲以身相许;她和小海冒死采到黑色宝珠,引发一系列事端;她欲去海南,大虎划破手指,跪地大哭,她竟然被感动;她和大虎结婚,但新婚之夜不许大虎碰她的身子;她后来明白他的丈夫就是昔日强奸她的歹徒,百感交集,爱恨交加,大虎苦苦哀求,她竟然原谅了他;她为珍珠节开幕式领舞,大虎来献花却被马叔逮捕。
陈珍珠内心的数次敌我胶着,不是天灾人祸的结果,也有其自身性格的弱点。如果,她能够不离开大同;如果,她能够坚持不嫁给大虎;如果,她能够得知大虎是强奸犯后离开他。那么,之后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她逐步适应了大虎带给她的副市长儿媳的荣耀。再后来,她主动原谅了大虎,实在是因为她不想失去这份荣耀。
珍珠,我不知该赞誉你亦或贬抑你。你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你洁白如玉,你光润如华,你璀璨夺目,你自赏孤芳,你令人如醉如痴,你让人屏住呼吸。但,你总归是你,你的内心总有沙尘。你是月光的结晶,也是痛苦的固化。你给人以美好,却独自在月夜中哭泣。
十分不解的是,如果马叔和林岚两小无猜,又怎会被金大川的离间计得逞?如果大虎是那么疯狂得爱着珍珠,又怎会在一次吵架后就和二虎、三虎一起玷污她?
万事皆有因果。人的不幸,不在于命运不公,而在于自甘堕落。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篇3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篇4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篇5
如同所有的俗人一样,莫言得奖了就想到去看他的作品,可是图书馆已借不到他的名作《丰乳肥臀》,《蛙》了,记得半年前曾在图书馆把《丰乳肥臀》拿在手中翻了翻,看到书名过于淫荡煸情,还是放下了,转而把王小波的什么黑铁,白银,黄金时代借回看了个遍。现在只好退而求其次,借了《红树林》,《四十一炮》等小说来看。
《红树林》是一部描写南海之滨的现代化都市和纯朴渔村的长篇小说。书中对权欲,钱欲,情欲等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阴暗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又有对老游击队员们的革命历史以及他们的子女的曲折痛苦,爱恨情仇生活的描写。作者用魔幻的手法,虚构一个无所不在的我来叙述,(大概是“自我”对立面的“本我”吧,这个我不是第一人称的我,只好称作第二人称的我),作者时而把视角对准现实情景,时而又把故事拉到历史和传说之中,叙述手法象万花筒一样变幻不断,但整个作品在整体上还是具有一气呵成的艺术魅力。
《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不象2006年诺贝尔文学得奖者土耳其作家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的t;我的名字叫红>我根本就读不下去(当然读不下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有我文化素养的低下,外国文化,风情的差异,以及翻译水平的高低)t;我的名字叫红>书中第225页谈到:“红”只是一种颜色,一种象征。——但无论它如何解释,读后我脑海中始终是一团糊。而莫言的小说读来还是清爽流利,让人爱不释手。
同王小波的作品相比较而言,莫言的文化素养更高,驾驭语言能力更强,魔幻手法更妙(王小波也写过t;绿毛水怪>),但对现实的揭露批判就不如王小波了,王小波可说是对现实愤愤不平,批判起来毫不留情,但莫言的t;红树林>里坏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从书中推理过来,未免有些牵强。莫言写起家乡高密的乡村小说得心应手,也许他没有官场的经历,写起官场来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逼真,比起官场小说作家唐达天的作品,在这方面,毫无疑问莫言要逊色的多。
瑞典文学院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也许莫言的成功,将开创一个小说的新时代。
生死一线天之地,莫言赤身祼体、扯开喉咙、不知羞耻、极尽所能地张扬着、吆喝着……
因了那独具风格的书名,这部书给我的印象很深。
记忆中,几年前,这书这火过一把了,那个时候我应该还在上大学,酷爱收书藏书却不喜欢读书的我,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莫言喜欢深挖此类原因,描写此类现象的细节直批灵魂根底儿,我是个懒鬼,又加上因刚刚读完他的书,被他那神鬼惊悚的文字折磨的正心力衰竭,头昏脑胀的时候,因此,更不愿难为自己),打死也不愿意买这本书,更不用提读了。
终究缘份来了挡不住,最近因为手头签了一部名编的百集乡村题材剧本正筹备着打算明年开机,为了能找到一些“土味”加“乡村感”,便订了一堆相关“农民”“乡村”“乡土”“民工”“村庄”等字眼儿了的书籍。
自然而然,此类文章搜索在网络上大量的联系到了莫言新版的《丰乳肥臀》,小说经历过作者四次修订,我拿到手的这一部是2001年修订的。
看完了,终究是看完了,忍受着一种恶心、欲呕不能的痛苦,读完之后,竟似活吞了千百剂中草药,又似泡了一回醇酒澡,腥臭油腻、烟熏火燎,肚肠里翻江倒海般的绞心难受,让人欲哭无泪,欲笑无容,哭笑不得,只想干嚎。
这人太缺德了,有这么着写书的吗?如果那张胖脸此刻突然出现在面前,直恨不得冲上去搧他两个大嘴巴,然后再搂着猛亲几口,好好感受一下来自高密东北乡的奶腥味儿。
人不可以这样活,人不是万物之灵吗?可在莫言的笔下,人往哪里逃,在这个充满腥风血雨、病痛饥饿、生死离合,又污秽不堪、屎尿不绝、阴森恐怖、魑魅横行的世界上,你往哪里逃。
人不可以这样死,那么多的冤孽未清,那么多的纠缠不明,那么多的不甘与悔恨,即便是死也难安生啊。莫言,你真是太残忍了。然而,莫言,你也真是太悲壮了呵。生死一线天之地,你赤身祼体、扯开喉咙、不知羞耻、极尽所能地张扬着、吆喝着:
我不是一个爱赶热闹的人,但对能欣赏到的好东西常常不愿错过,比如好茶、好书和好秋光。在美丽的秋光中就着一杯好茶捧着一杯好书,于我算是人生之乐事。
这次,手中捧着的是莫言的《丰乳肥臀》。
丰乳肥臀不是俗艳和妖冶,是生殖力旺盛的女性特征,是生命的发源地,是滋养生命的源泉。
丰乳肥臀是上官家女人们的特征。
上官鲁氏,一个叫璇儿的小脚女子,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悲剧性命运历程。婴儿期父母双亡(修建胶济铁路的德国人滥杀中国百姓);从童年到少女时代缠足;结婚后丈夫无生育能力她只得接种生子,婆婆的恶毒凶悍;日本鬼子的残忍鸟枪队的蹂躏;抗日战争中生存的艰难和解放战争中逃难时的恐慌;解放后因为各种复杂的关系受到的各种“斗争”;自然灾害时期在生存线上的挣扎;甚至还有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过程中失落家园的孤独和茫然。
生活怎么可以这样艰难,什么样的生命才能承受如此众多的压力?这个小脚女人默默地承受了,她不仅养育了九个孩子,还靠着羊奶和各种只要能吃的东西甚至是用自己的胃偷偷装回来的豌豆养育了几个被女儿们送回来的孩子:沙枣花,司马粮,大哑,二哑,鲁胜利和鹦鹉韩。
上官鲁氏是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她的八个女儿像旋风一样在身边席卷着呼啸着成长。女土匪上官来弟,国民党_夫人上官招弟,鸟仙上官领弟,_女上官想弟,共产党_上官盼弟,美国飞行员的夫人上官念弟,被俄罗斯伯爵夫人收养后来成为大学生的上官求弟,盲女上官玉女——这些都极为美丽的上官家的女儿们,身份高低贵贱不同,经历跌宕起伏不同,却都具有着上官鲁氏的韧性,“上官家的人,都是龙生凤养,虎豹一样的良种”,这些女儿们身上都有着虎豹一样的性情,不管是如_花一样的来弟,还是像霸王花一样的盼弟,还是像菊花一样的想弟。即使是上官玉女,这个盲女,这片“南极峰上未被污染的雪”,这个一生待在上官鲁氏身边很少说话的看似柔弱的女孩子,最后终结生命的方式都是具有着上官家女性的特质的——她听到了母亲“吐哺”的干呕声,不愿意吸取母亲的血内疚而羞愧地活着,选择了华丽地消逝在浩荡的春水中!
上官鲁氏的儿子——上官金童呢?这个人物既是全文的视角和线索,也是给了读者期待和最深失望的人。多么希望这个男孩子能够告别母亲的_,成长成一个真正的男人,给上官鲁氏一点扬眉吐气的资本。可是,击倒了那么多的灾难的鲁氏,还需要继续进攻已近半百的上官金童的懦弱无能,但是,这一次她彻底失败了,这应该是她人生中真正能称得上苦难的东西。
生命需要承担多少苦难?人的一生需要直视多少的_?上官鲁氏,白嘉轩,还有那位异域女子郝思嘉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生命中的苦难怕什么!上官鲁氏说:“死都不怕,还害怕什么活着。”很多时候,我们的懦弱正是源于我们对生的贪念,对安全的安定的安逸的生活的一种依赖。这种依赖慢慢吸取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斗志甚至是我们的正义感和羞耻感——上官金童卑微地活着,让人觉得可怜可恨而又可耻。
活着,不管是惊天动地还是默默无闻,精神都必须站着。
…………
合上书,身边秋色依旧,茶香依旧,而我却仿佛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百年人生。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篇6
其实本来是想写一篇《秦腔》的都后感来着,但读完秦腔后发现,自己整个就没有书中所描绘的那种代入感,以至于读起来味同嚼蜡。毫无感触,可能读这本书得需要到达某个年龄段或某个阶段。于是就写个《蛙》的读后感吧。
第一次听说《蛙》这本书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那时候就感觉莫言这种有乡土气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点他的书,但当时上中学,没那么多时间。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时候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说实话,看完这本书的感触很大的。
文章主要讲了有个八路军父亲的姑姑,医术高明,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于是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虽然从“姑姑”手中接生的还在有几千名之多。但是丧生在“姑姑”手中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乡。她一边接生,一边带领她的徒弟们实行计划生育,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年轻时的姑姑强悍,有干劲儿,很有能力,根正苗红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嗓门大,胆子大,仿佛全世界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们爱戴她,只要是她接生,产妇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她动员村民们去做节育手术,逼迫那些怀孕超生的去做流产,有无数的婴儿夭折在她手里,甚至还有许多母亲也命丧于此。村民们开始怨恨她、诅咒她。读后感(.simayi.net)但她一直立场坚定,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甚至,自己的亲侄媳妇儿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过后悔,有过对自己工作的怀疑吗?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没经历过计划生育,或没有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冒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代价去超生。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过的《超生游击队》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段子,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妈说孩儿就是宝,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想。
再来说说姑姑这个人物设定吧。作者采用前后对照,把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写的非常饱满。我就是个学生,也不了解啥写作手法,我就来说一下对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内心的理解吧。首先,姑姑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工作,亲手杀死的自己的亲侄儿媳妇儿。当然这只是个意外,就是因为这件事,所有的矛盾都在姑姑身上爆发了。为计划生育工作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姑姑,直到中年才找了一个手艺人结婚。姑姑的晚年是在忏悔中度过的。
通过这本书,帮我们了解到了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黑暗的一面,但如果不是那些计划生育工作者们的腕铁手段,是知道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百姓的思想转变了,中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政府也开放了二孩儿,但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就此忘记。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篇7
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今天读了他的《莫言作品精选》之后,让我颇有感触。这本书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大多数文章都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在《倒立》这篇文章中讲述的就是同学毕业多年以后的一场聚会。官至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孙大盛——暗喻能够转展腾挪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孙大圣——回到地方宴请老同学:除了一介平民的“我”之外,其他几位都在地方上混到一官半职:有粮食局长、交通局局长、政法委副书记、新华书店副经理,还有书店经理徐娘半老的妻子,当年曾经会表演倒立行走的校花谢兰英,应该也是当年那个爹不亲娘不疼,专好偷鸡摸狗的“弼马温”孙大盛的梦中情人吧。席间孙大盛纵横开阖、随心所欲、肆意调侃,而座下莫不小心翼翼,竭尽阿谀奉承、奴颜婢膝之能事,即使作为“我”也身不由己膜拜其中,这在通篇小说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结尾,孙大盛几乎是强迫谢兰英为他表演当年的“倒立”,谢既是借着酒兴、也是迫于孙大盛的压力,这种压力还来自席间所有的人。作者写道谢兰英“双臂往地下一沉,沉重的双腿终于举了起来。她腿上的裙子就像剥开的香蕉皮一样滑下去,露出了她的两条丰满的大腿和鲜红的短裤”。孙大盛这种几乎猥亵的要求结果竟然赢得满堂喝彩,甚至也包括她那位趋炎附势的丈夫!小说的场景基本围绕在酒宴席上,情节也并不复杂,但是蕴含的思想含义却是相当尖锐的。小学生谢兰英露出小肚皮的倒立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会表演倒立的孩子。然而在官本位体制下,人性被压抑、被扭曲,是非被颠倒、被混淆,良知被践踏、被泯灭,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颠倒的官场。孙大盛正是凭借着适应官场颠倒的“倒立”功夫,得以平步青云。生活中谢兰英的倒立极具讽刺地映衬了官场上颠倒的荒诞不经。
假如我是小说中的“小茅房”,我绝不会去刻意地迎合“孙大盛”的意愿,强迫妻子“谢兰英”喝酒、倒立等。我会尊重她,可以让她以水代酒,更不会让穿裙子的她倒立。因为即使哪有做了又怎样,即使“孙大盛”高兴了又怎样。不顾牺牲一切换来的利益不是利益,而是一种侮辱。
?月光斩》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故事的开头写的是'杀人放火'的重口味,县委大院的那棵最高度雪松枯梢悬挂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乌鸦们不畏生死地轮番向那黑物攻击,定睛细看,原来是一颗人头,而且是县委刘副书记的人头。一时间,尖叫声四起,警察来了,消防队员来了,法医来了,整个县委大院一时间乱成一个如被火燎的马蜂窝。随后引出传说中的'月光斩',据说用'月光斩'砍人首级,滴血不出。而刘副书记身首的茬口正是如此平整,不见血迹。于是又引出东关村的李铁匠一家如何锻打月光斩的过程,这个传说被描摹得如同武侠小说中的情景一般神幻惊奇。但故事的结局又是出人意外,开篇的人头事件原来只是一场闹剧,身首分离的刘副书记只是一个塑料模特,刘副书记还好好地活着。而整个故事又是以表弟的一封电子邮件的附件形式来架构。
莫言的《月光斩》并非是一种单纯的以'复仇'作为最终主题的小说,在其中有着别样的复仇内容,一种带有深刻的反思的'复仇'主题的展现,是对于社会与世人的冷漠,是对物欲横流社会的批判,同时也是对当下民族性格的思考,需要的不单单是某一种复仇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民族觉醒的需求,是人们自我良知的清醒,莫言将'复仇'作为一味引子,让其作为呐喊的引子去逐步唤醒'愚昧'的群众,去实现和完成某种意义上的社会改良,去试着改变人们的心理。还有《冰雪美人》也很好它通过描写主人公孟喜喜因为长得太漂亮,加上她那独特的傲立于冰雪的性格而引起我们这个社会群体的嫉妒和排挤,最终被人们用冷漠和鄙视无情地'杀害'了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传统观念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影响。
读了莫言的作品,我知道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认清了很多......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纸船,读后感7篇
★ 敬畏读后感7篇